初冬,江西南昌紅谷灘鮮花怒放,市民爭相賞花。袁強 攝
  本報記者 陶小愛 通訊員 袁強 林萍
  訪萍鄉,到宜春,過新餘,抵南昌……在廣袤的贛鄱田野上,記者一路前行,沿途處處是稻浪滾滾,一片金黃。
  農家門口,擺的是壘成小山狀的稻穀,水泥地上,曬的是金燦燦的穀子,老百姓的臉上,掛滿豐收的喜悅……
 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!
  江西糧食生產已獲“十連增”!
  江西,是全國13個糧食生產省之一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個從未間斷調出糧食的省份之一。
  “糧安天下”。江西以自己的卓越努力,扛起“安天下”的大義!
  徜徉在贛鄱的田園上,看著這一望無際的稻浪,它的後面藏著怎樣的秘密?
  奔走在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,聽著“十連增”的豐收旋律,旋律之後又跳著怎樣的音符?
  從農業主管部門,到田間收割的農戶,一個個詢問,一次次求證,一個個運行的軌跡還原,一條條發展的紋理捋清……
  強農惠農政策,是撬動糧食持續發展的杠桿。
  早在2005年,江西省比全國提前一年取消延續了2000多年的“皇糧國稅”,連續多年出台一號文件,制定全面落實四項補貼,最低收購價、產糧大縣獎勵等各項惠農政策,率先實行種糧大戶補貼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措施。2007年至2012年,江西省種糧、良種、農資、農機購置四項補貼金額達248.4億元,調動了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。
  科技創新,糧食連年豐產“倍增長”。
  2008年以來,江西全力創建高產示範片、萬畝示範片,由2008年的17個擴大到今年的600個。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遍佈基層,整合資源,綜合建站,把已斷的“線”接起來了,已破的“網”修補好了,科技服務“興”糧,高歌不絕。
  “捆綁”各種生產要素,“硬件”支撐糧食生產能力穩步增長。聚集資源要素,成為“強”糧的“硬件”。整合各種涉農資金,建設高標準農田。去年11月中旬,江西開工興建160萬畝高標準農田,形成糧田建設與技術示範相銜接、加工增值與產業鏈條相呼應的基本格局,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可全部種植雙季稻,年畝產水稻可達1000公斤,同比畝平增產200公斤。
  記者在江西田園上看到了一個個促糧增糧舉措下催生的新景。
  站在南昌縣黃馬鄉一處新修的水泥路上,一邊是彎腰待割的金黃稻穗,一邊是一棚棚的大棚瓜菜和鬱郁蔥蔥的苗木。
  在這裡,縱橫交錯的小田埂消失了,原來不規則的小田,通過流轉承包給3家龍頭企業,經田園化改造後,成了一片片平整的大田。村民已無需分清自家責任田的界限,因為,田塊面積在流轉協議中“數字化存在”了。
  農業的集約化、機械化、專業化經營,讓南昌縣農業奇跡俯拾即是。
  涇口鄉種糧大戶陶成標承包的3000多畝水稻,耕田用耕整機,播種用播種機,噴農藥用飛機,收糧用收割機。他說,飛機一天能噴灑農藥兩三百畝,相當於70個人一天的工作量;一臺收割機,一天可收45畝,相當於45個人的工作量。
  目前,南昌縣年均有10萬畝農田流轉,很多“種田人”變成了“管田人”,穿著皮鞋農忙、開著汽車備耕,更有11萬人進城務工,當工人、做生意、搞服務。
  糧田向大戶集中,糧食生產規模化,讓農民種糧也可發家致富。
  江西安義縣村民凌繼河種得一手好莊稼,是遠近聞名的農民老闆。上世紀80年代末,他嫌種田不賺錢,洗腳上岸,外出創業。2008年,積累了資金的他,毅然回村當農民。如今,他承包稻田1.5萬畝,聘請幫他管理的1000多位農民,每人每月能領到2500元工資,年底還有獎金。2012年,凌繼河共發放工資獎金140多萬元。
  46歲的“種糧狀元”劉高美是凌繼河聘請的農民,帶領7人管理1000畝稻田,超產5萬多公斤,作為隊長,他獲得16.3萬元年終獎。不久前,劉高美買了小轎車,靠種田開上轎車,成為安義的美談。
  江西省的種糧大戶,由2008年的6482名,到2012年,增加到11732名,水稻種植面積亦由236萬畝增加到335萬畝。  (原標題:贛鄱大地稻米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z49kzxhv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